長江無魚之困是怎麼回事 長江為何會面臨無魚之困

長江作為我國極其重要的一條江,養育了長江兩岸的一代又一代。在大家印象中,長江一定是有各式各樣的魚的,但是,近日有專家表示,長江正面臨無魚之困。到底長江無魚之困是怎麼回事?長江為何會面臨無魚之困?一起來了解。

長江無魚之困是怎麼回事

長江無魚之困是怎麼回事 長江為何會面臨無魚之困

長江無魚之困

近日,據媒體報道,長江正面臨魚類種羣下降、品種減少的問題。長江漁業的天然捕撈量從1954年的42.7萬噸,下降到了如今不足10萬噸。

長江曾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。由於長期的過度捕撈,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到了最差的“無魚”等級。以魚為食的長江生物鏈頂層江豚的數量已經減少到一千多頭。

著名魚類生物學家、中科院院士曹文宣表示,魚類在人工養殖時,必須不斷補充野生的魚卵資源進行繁殖飼養,而長江魚是四大家魚不可或缺的基因庫,如果不保護好魚類基因庫,將來我們就真的會面臨無魚可吃的局面。

從2006年起,曹文宣開始呼籲長江流域全面禁捕十年。長江辦主任馬毅稱,長江目前的捕撈量不足10萬噸,僅佔全國淡水水產品的0.15%。十年禁捕不會影響民生,但是對漁業資源恢復有很大的好處。

中國水產品產量增速趨緩,水產品產量主要來自水產養殖

2014-2018年,我國水產品產量增速趨緩。2018年,全國水產品總產量6457.66萬噸,比上年增長0.19%。其中,海水產品產量3301.43萬噸,同比下降0.61%,淡水產品產量3156.23萬噸,同比增長1.04%,海水產品與淡水產品的產量比例為51.1:48.9;養殖產量4991.06萬噸,同比增長1.73%,捕撈產量1466.60萬噸,同比下降4.73%,養殖產品與捕撈產品的產量比例為77.3:22.7。

“基因庫”告急

五十多歲的詹興旺,家裏世代都是鄱陽湖上的漁民。和周圍人一樣,他不會講普通話,長期在船上風吹日曬,長相黑瘦,有些顯老。

他對鄱陽湖最美好的一段記憶,還停留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。他跟着父母打魚,隨便一撒網,就能捕到單條三四十斤的魚,甚至曾打上過100多斤的魚,比人還高。但這些年,他眼看着湖裏的魚個頭越來越小,最大的也就一二十斤。

魚的數量也少了。一張長50米的絲網,過去年歲好的旺季,能一次打上來四五百斤魚,而現在最多隻有四五斤,相差了100倍。

品種也在減少,很多魚再也難覓蹤跡。從前,他總能看到江豚探出湖面呼吸,但現在極少看到江豚。中華鱘、鰣魚、䲘魚、鯮魚等,更是多年不曾捕獲。

不僅是鄱陽湖,整個長江流域的漁業資源驟減,已是不爭的事實。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(以下簡稱“長江辦”)給《中國新聞週刊》提供的資料顯示:作為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,長江分佈有4300多種水生生物,魚類有424種,其中170多種是長江特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