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二月二龍抬頭是幾號 二月二龍抬頭具體時間

導語:2019年二月二龍抬頭是幾號?在我國俗語當中,有這麼一句叫“二月二龍抬頭”。這麼一句話看似好理解,其實別有深意。首先,我們要知道是這“二月二”到底是哪一天?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二月二龍抬頭具體時間。

2019年二月二龍抬頭是幾號 二月二龍抬頭具體時間

2019年二月二龍抬頭是幾號 二月二龍抬頭具體時間

二月二龍抬頭

2019年二月二龍抬頭時間:2019年03月08日 星期五 (己亥年(豬年)二月初二)

每年農曆二月二這天叫做“龍抬頭”,又被稱為春耕節、農事節、春龍節,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。“龍”是指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,每到仲春卯月之初,黃昏時“龍角星”(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)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,故稱“龍抬頭”。龍抬頭日處在卯月的驚蟄、春分之間,“卯”是干支歷十二地支之一,五行屬木,卦象為震。卯,冒也,萬物冒地而出,為生髮之大象,代表着生機茂發,如《律書》中所云:“卯之為言茂也,言萬物茂也“。龍抬頭是中國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,標示着陽氣自地底而出,春雷乍動、雨水增多、氣温回升,萬物生機盎然,春耕由此開始。

二月二起源於三皇之首伏羲氏時期。伏羲氏“重農桑,務耕田”,每年二月二這天,“皇娘送飯,御駕親耕”,自理一畝三分地。後來黃帝、唐堯、虞舜、夏禹紛紛效法先王。到周武王,不僅沿襲了這一傳統作法,而且還當作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。於二月初二,舉行重大儀式,讓文武百官都親耕一畝三分地。所以這一天又被稱為“春耕節”、“農事節”。

”龍抬頭“,萬物生髮、昂首挺胸,揚眉吐氣的意思,故自古以來,人們也把二月二這天,作為了一個辭舊迎新、轉來好運的日子。

讓我們一起通過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,探尋隱藏在“二月二”這個盛大節日背後的巨大能量,以最為正確的儀式和姿勢,過一個充滿歡樂的節日,圖個吉祥如意好兆頭。

二月二龍抬頭習俗

2019年二月二龍抬頭是幾號 二月二龍抬頭具體時間 第2張

龍抬頭習俗

中國民間認為龍是吉祥之物,和風化雨的主宰。從節氣上説,農曆二月初,正處在“雨水”、“驚蟄”和“春分”之間,我國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,會舉行敬龍祈雨,放生,以求一年吉祥豐收。我國民間有剃頭、祭祀、敬文昌神、吃麪條、炸油糕、爆玉米花、吃豬頭等習俗。“剃龍頭”源於古代龍抬頭時節祭龍的習俗。龍抬頭時節祭龍習俗,體現了中國“天人合一”的自然觀。“在天氣漸漸轉暖、雨水開始增多的時節,人們希望通過‘祭龍’順應這一過程,從而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。”

俗話説“龍不抬頭天不雨”。在古代神格譜系中,龍是掌管降雨的神仙,降雨的多少直接關係到一年的莊稼的豐歉,因此,為了求得龍神行雲布雨,二月初二日這天要在龍神廟前擺供,舉行隆重的祭拜儀式,同時唱大戲以娛神。為了納吉,二月初二這天的食物也與“龍”相關,麪條不叫“麪條”,稱作“龍鬚麪”;水餃稱作“龍耳”、“龍角”;米飯稱作“龍子”;煎餅烙成龍鱗狀,稱作“龍鱗餅”;麪條、餛飩一塊煮叫做“龍拿珠”;吃豬頭稱作“食龍頭”;吃葱餅叫做“撕龍皮”。一切均取與龍有關的象徵與寓意。

“二月二”這天,我國民間有“理髮”“舞龍”等習俗。羅澍偉表示,過“二月二”的習俗,約從元代開始,形成於北方城鄉地區。元人熊夢祥《析津志》記載元大都風俗,已有“二月二,謂之龍抬頭”之説。明代沈榜在《宛署雜記》中説:“都人呼二月二為‘龍抬頭’,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蜒布入宅廚,旋繞水缸,呼為‘引龍回’。用麪攤煎餅。薰牀炕,令百蟲不生。”

清代男子薙髮,但正月有不動刀的“禁忌”,因此,一到“二月二”,皆“於是日櫛薙,蓋取‘龍抬頭’之意”。清代潘榮陛在《帝京歲時紀勝》中如是説。如今,連女士也在這天美髮了。在“二月二”,人們紛紛走進理髮店,重塑髮型,為的是讓自己鴻運當頭,一年都有“精神頭”。

為取吉利,“二月二”這一天的飲食也多用“龍”來命名,食餅謂之“龍鱗餅”,食麪謂之“龍鬚麪”,吃水餃為“吃龍牙”,吃餛飩為“吃龍眼”,吃油炸糕為“吃龍膽”,吃麻花為“啃龍骨”,吃米飯為“吃龍子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