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而時學之不亦樂乎,有朋自遠方來意思 學而時學之不亦樂乎

學而時習之,不亦樂乎?有朋自遠方來的意思是:學習並且按時地去複習,不也很快樂嗎?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。第一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。對於知識,“學”只是一個認識過程,“習”是一個鞏固的過程,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,必須“學”與“習”統一起來。第二句話講的是學習樂趣。志同道合的人來訪可以增進友誼,並且可互相學習、共同提高。

學而時學之不亦樂乎,有朋自遠方來意思 學而時學之不亦樂乎

重點字詞解釋:

學:孔子在這裏所講的學,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、樂、詩、書等傳統文化典籍。

時習:按時地去複習。在周秦時代,時字用作副詞,意為“在一定的時候”或者“在適當的時候”。但朱熹在《論語集註》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。“習”,指演習禮、樂;複習詩、書。也含有温習、實習、練習的意思。

樂:音yuè,實意“悦”的古體字,愉快的意思。

朋:上古朋和友是有區別的:同門為朋,同志為友。

學而時學之不亦樂乎,有朋自遠方來意思 學而時學之不亦樂乎 第2張

《論語》是儒家的經典之作,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。早在春秋後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,其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;孔子去世以後,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,並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,因此稱為“論”;《論語》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,因此稱為“語”。清朝趙翼解釋説:“語者,聖人之語言,論者,諸儒之討論也。”其實,“論”又有纂的意思,所謂《論語》,是指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載下來編纂成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