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年為什麼要舞獅子 過年為什麼舞獅

導語:我國舞獅子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,隨着時間的遷移,舞獅的發展變得更加地豐富多彩。大家都知道,過年是要舞獅子的,那麼,今天就來講講,過年為什麼要舞獅子?過年為什麼舞獅?接下去請大家收藏好小編精心準備的內容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。

 過年為什麼要舞獅子

過年為什麼要舞獅子 過年為什麼舞獅

舞獅子

過年舞獅子是一種傳統的民間藝術。過年舞獅子是因為獅子作為猛獸的一種,它的體型健壯,人們崇拜獅子的勇猛,認為舞獅子可以驅鬼避邪。關於舞獅子的起源,最受認可的是起源於漢代,古代中國舉行慶典時,會演繹出瑞獸形象,舞獅子逐漸發展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。

今天中國的舞獅主要分南獅、北獅兩種。最初北獅在長江以北較為流行;而南獅則是流行華南,南洋及海外。近年亦有將二者融合的舞法,主要是採用南獅的形象、北獅的步法,稱為“南獅北舞”。

北派獅舞以表演“武獅”為主。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,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,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。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,手握旋轉繡球。獅子在“獅子郎”的引導下,表演騰翻、撲跌、跳躍等技巧,並有走梅花樁等高難度動作。

南派獅舞以表演“文獅”為主,表演時講究表情,有搔癢、抖毛、舔毛等動作,惟妙惟肖,逗人喜愛。和北獅不同的是“獅子郎”頭戴大頭佛面具,身穿長袍,腰束綵帶,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,以此舞出各種優美的招式,動作滑稽風趣。

過年為什麼要舞獅子 過年為什麼舞獅 第2張

  舞獅子圖片

舞獅子歷史

舞獅活動,最遲在魏晉時期就已經出現。《漢書·禮樂志》中提到過“象人”,孟康解釋為:若今戲蝦魚、師子者也。意思是,所謂象人,就像戲樂魚蝦和獅子的人。

孟康是三國時期魏國的學者,他是孟子的十八世孫,也是魏國文德皇后郭女王姐姐的兒子。既然孟康説漢代的象人,就像“今天戲樂魚蝦和獅子的人”,説明三國時期,就已經有戲獅子的表演了,而且戲獅子還有專人來做。

專門的人去戲獅子,這不就是舞獅子嘛!

所謂象人,屬於百戲之一。漢代的百戲,也叫雜戲,南北朝時期,梁元帝説過,“雜戲起於秦漢,有魚龍蔓延,高絙(讀音耕,繩子的意思)、鳳凰、象人、怪獸、舍利之戲”。

這説明,早在秦漢之際,就已經有魚龍、高空走繩(根據高絙推測)、戲猛獸等雜戲了。這一點,就像今天的雜技舞樂團一樣。

上個世紀九十年代,內蒙古和林格爾墓中曾出土一幅東漢的《舞樂百戲圖》,從圖中就能看到當時雜戲的精彩。

這幅圖正中央,有一大鼓,兩側各有一人擂擊。左邊是樂隊伴奏,一位表演者同時拋擲五個彈丸(這種雜戲大家都很熟悉吧)。另外還有把劍拋向空中的人,立在踏鼓上將車輪拋動的人,在四個疊案上倒立的人,翩翩起舞的人等。圖的左上方為貴族,他們正在飲酒觀賞。

過年為什麼要舞獅子 過年為什麼舞獅 第3張

  舞獅

漢代百戲興盛,和漢武帝有關。

絲綢之路開通之後,漢武帝為了彰顯大漢的威武,於公元前108年,在長安設宴,並舉行聲勢浩大的“大角抵表演”,招待外國使臣。角抵以雜技為主,主要是表現險技奇能,如此可以表現大漢王朝的強悍武功,也能彰顯國威。

從那以後,百戲興盛,各種雜戲蓬勃發展。獅子傳入中國後,因為神獸崇拜,外加中國此前已經有舞龍等類似的雜戲,所以舞獅子很快出現了。

等到南北朝時期,舞獅子已經相當流行。

舞獅活動盛大,人們後來遂把這種活動與春節聯繫起來,這才出現了春節舞獅子的習俗。

由於南北方政權、地理和人們性格等方面的差異,舞獅子還出現了不同的風格。清代時,舞獅的種類和表演形式多起來, 有:太獅、少獅、手獅舞、火獅子、板凳獅、文獅、武獅等。

通常而言,北獅威武雄壯、勇敢好鬥、具有王者風範,南獅性格和順、動作靈巧活潑、瀟灑利索,當然二者也有互相學習和借鑑。北獅子多在平地、高台、梅花樁或者球和跳板上表演,而南獅子則多在樁陣上表演,樁上飛躍是其最大的亮點和特色。

總之,舞獅子是中國傳統的習俗,距今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。